0731-82285689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 大型立式斜流泵大型立式斜流泵

杏彩官方登陆:长三角“一条船”

时间:2024-12-23 06:30:54

来源:杏彩官方登陆平台 作者:杏彩官方登陆网站

  7月21日中午12时许,“新海鲟”号缓缓停靠长江入海口振华海工舾装码头,全球舱容最大、国内首艘双燃料动力系统耙吸式挖泥船顺利完成首次出江试航。

  新船试航,海事部门登船检查必不可少。试航区域涉及上海崇明和南通两地,在以往,同样的程序需检查两次。但“新海鲟”号试航,沪苏两地海事部门携手“一站式”登轮检查,只查一次。

  回眸“新海鲟”号从研发设计到制造调试、下水试航的全过程,协同协作的“长三角故事”历久弥新,愈见精彩。

  “准备,启动!”7月18日6时,东海上海水域,“新海鲟”号操耙人员按下控制键,绞车缓缓转动,甲板两侧的耙头和耙管成功吊起,顺着船舷轨道轻轻下滑,入水与船体下的吸口顺利咬合。随后,泥泵启动,通过耙头和耙管将水底的泥沙源源不断吸入舱中。

  “测试成功!”难掩喜悦的振华海工项目经理文科巍如数家珍:“新海鲟”号总长155.7米、型宽32米、满载吃水9.9米;最大舱容1.7万立方米,为全球同类船只中最大;配备“一键疏浚”和“浚驾合一”控制系统,可1人同时完成驾驶、疏浚作业;两台泥泵串联,通过3.2公里管线分钟挖掘的泥浆能把一个标准足球场垫高2米多,“新海鲟”号将在港口疏浚和吹填工程中大显身手。

  “船舶海工是资金、技术、人力密集型产业,‘万众一心’才能造大船。”振华海工、董事长过文骏说。“新海鲟”号由中交上航局投资、中交疏浚技术中心总包、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设计、上海振华重工建造、振华海工承建。光是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和施工设计环节,就凝聚了数百名工程师的智慧;船体建造和模块安装时,上千名工人同时作业是常态,加上众多供应商,直接和间接参与“新海鲟”号建造达万人之众。

  作为内装、通风、舾装等项目的现场主管,老家合肥的周泽军在“新海鲟”号进入系泊试验后,每天“守”在船上不少于10小时。他指着船体“心脏”部位告诉记者,供气系统的核心部件是中集太平洋生产的1550立方米镍钢双瓣型LNG储罐。而中集太平洋,是船用液罐、液货系统等领域的“专家”,也是振华海工在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里的“邻居”。

  打开“新海鲟”号供应链清单,船体LNG供气系统厂家是上海友奇,主机厂家是瓦锡兰上海分公司,内装总包是靖江亚泰,电缆电动绞车来自镇江船舶电气,旋流器产自无锡蓝天,液压油缸出自江苏恒立……84家主要设备供应商超过九成在国内,其中76家地处长三角。

  长三角强大的供应链,给了振华海工绝对履约的底气。“新海鲟”号的推进器齿轮箱由船东从德国采购,交货晚了两个月。推进器齿轮箱位于船舱最底层,它没装好,就无法安装上部的机舱平台和甲板。眼看工期要延误,振华海工组织技术骨干,将17个分段组成一个大总段,协调设备供应商密切配合,将后续工序前置,等齿轮箱到货进舱后一次性吊装成功。

  “这样的工艺我们第一次尝试,只有整条供应链无缝衔接、通力配合才能实现。”文科巍说,通过流程再造,原计划1个月的搭载合拢只用了8天,化解了外采部件延期风险。

  首制,意味着没有先例可循。采用双燃料主机、真空双壁管、环保水润滑推进轴系,配备国内智能化程度最高的“一键疏浚”和“浚驾合一”系统,“新海鲟”号面对一连串业内未遇的难题。

  “疏浚作业能力,关键看耙头。”振华海工设计部负责人宋玉甫介绍,“新海鲟”号的耙头重约20吨,这个“铁疙瘩”非常智能。它对耙齿强度、高压冲水破土能力、耙齿角度调节能力、水下电缆密性等都有特殊要求。整个耙臂管系统要有水下角度感知、波浪补偿能力和下放回收协调性。

  “超大耙头!以前没这么大的。”耙头供应商——中交上海航道装备工业有限公司船舶事业部经理胡志明坦言,“大尺寸只是看得见的挑战,而看不见的挑战在于如何赋予其‘超级功能’‘超级智能’,实现‘一键疏浚’。”

  与安徽三联泵业合力提升高压冲水泵性能,与泰州泥门厂家一同攻关泥门本体和扁铁条平整精度,与浙江耙齿生产企业携手提高耙齿强度……在耙头研发、设计、生产的各个环节,长三角多家企业携手攻坚。

  得益于智能化控制系统,“新海鲟”号定员仅40人,比同类船只减少20%。与其他疏浚船不同,“新海鲟”号有两路耙臂管,一路是传统管道,一路是管子里套管子的双套管。“我们和厂家协作推进设计、材料、工艺多方面创新,让管壁变薄、变轻,还更耐磨,提升整条船的综合能力。”在中交上海航道装备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文武的印象中,5年前和振华重工合作建造6000立方米耙吸船时,还在对标“国际先进”,而造“新海鲟”号时,已找不到对标的对象,需要上下游携手做“以前没做过的事”。

  零下163℃以下,天然气可压缩为液态,一旦泄漏就有燃爆风险。“新海鲟”号燃气供气系统必须经过全面风险评估,而这种评估振华海工无法独立完成。

  破解难题的又是“集体智慧”。2022年底,一场技术“会诊”在线上举行。参会的,有船东中港疏浚有限公司、中国船级社上海审图中心、劳氏船级社(中国)有限公司的技术大咖,也有设备厂家的业务骨干。20多名专家对“新海鲟”号供气系统加注及运行期间可能发生泄漏、燃爆事故的163个场景进行风险识别,对147个场景进行风险评级。根据评估结果,“新海鲟”号需要针对性提升燃气供气系统安全性,比如将液化天然气罐设置在独立空间,在船舱安装气体识别器、自动快关阀等。目前已有10多项技术成果申报专利,两项获得授权。

  “采购清单上的不少设备我们也能造,但是成本高。”振华海工总经理孙敏锋介绍,造船业产业链长、零部件多、关联度强,内部系统极其复杂,对供应链的要求特别高,被称为“综合工业之冠”。

  他清晰记得,10多年前那波长三角“造船热”中,各家都特别卷——卷订单、卷成本、卷工期。尤其是散货轮订单,技术门槛低,恨不得船上所有东西都自己造,节约成本。卷到最后利润极低,甚至卷出船东“零首付”现象。遭遇国际航运市场下行船东弃船后,不少船企关停。

  现在则有了明显变化——竞争依然激烈,但拼的是订单特色化、船型差异化和产品绿色化。以“新海鲟”号为例,总投资7.3亿元,供应链采购成本接近5亿元。

  “现在不是拼量,而是提质。”江苏省工信厅船舶处处长程梦玮介绍,江苏船舶制造企业曾有1000家左右,如今只剩下200多家,企业少了,但实力强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不同地区各展所长、分工协作成为主流。

  船企间“哥俩好”的故事,屡见不鲜。与振华海工相距仅1公里,启东中远海运海工码头上,全球最大规格FPSO(浮式生产储油船)已接近竣工,该船钢结构量约2.6万吨的艏总段项目即由振华“分包”建造。今年4月,振华造的3个坞门和一只浮筒需装运出海运往沙特,但自家码头没有对外开放资质。中远将一艘在建风电安装平台向下游移泊94米,腾出位置,帮助振华完成海事评审和海关报关。

  曾参与设计亚洲最大自航式绞吸挖泥船“天鲲”号的中船七〇八所轮机工程师王显力,是“新海鲟”号的副总设计师。“挖泥船能耗高,老工程船污染物排放多。‘新海鲟’号集绿色、智能、低碳等优点于一体,应长江大保护而生。”王显力说,“天鲲”号国产化率约为85%,“新海鲟”号超过90%。以就近配套为主的“新海鲟”号,是长三角船舶海工技术积累和产业沉淀的又一标志性产品。

  上海是我国海洋工程装备科研创新前沿阵地,已具备迈向全球船舶海工产业高地的基础,正强化在高端制造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江苏船舶产业规模超过2000亿元、居全国第一,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造船指标占全国比重均超40%,占全球比重超20%。

  1+1+1,迸发出远大于3的集成优势。“江苏造船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海超强的研发、设计能力。”程梦玮说,江苏造船业发展很快,但没有规划布局同上海竞争研发,而是与上海错位发展,协同创新。

  盛夏时节,驱车在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沿长江岸线一路往东,蓝天白云下,一艘艘建造中的海工装备摆开“巨人阵”:华滋能源7艘大型船舶正在维修改装;集胜船厂6条化学品船加快建造;启东中远海运海工新一代风电安装船即将交付……

  在中集太平洋副总经理苏飞眼中,园区每家企业都在各自细分领域持续深耕,形成了从浅海到超深海全产业链“单打冠军”集群。造船——这个诞生于人类文明之初的老行当,正焕发新质生产力的勃勃生机。

  “园区15家船厂,过半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宋水花介绍,园区瞄准前沿技术、关键领域持续创新,已共建省级研发创新平台15个。10年来,园区未增一寸生产岸线亿元,成为国家海工装备产业示范基地、国家船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一条船”的产业创新协同将在更大范围开展。一江之隔的上海,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原创技术策源和绿色智能引领的全球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地。溯江而上,江苏实施通泰扬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推动船舶制造从常规船型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迈进,海洋装备由近海向深远海进发。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郭大成欣慰地说:“长三角携手‘造大船’,其势已成、其时已至、其局已开。”

  全球最大规格FPSO即将交付,规模更大的同类型船舶在启东中远海运海工开始生产;3艘泥舱舱容达3万立方米的耙吸式挖泥船已排进振华海工建造计划……一艘“新海鲟”号,标注“长三角造”驶向更高端的新起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长三角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以上海为龙头,以长江为轴线,加速“一体化”的长三角,正携手打造地标性世界级船舶海工先进制造业集群。过文骏感慨:“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长三角同在‘一条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