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咨询热线0731-82285689
报告期内,公司克服经济起伏及行业波动,持续提升运营效率及经营绩效。受益于公司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广阔产品线、系统研发能力及创新型商业模式等因素的积极影响,报告期内公司销售收入与利润保持快速增长,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均取得良好发展,具体情况如下:
由公司与战略客户推行的Tier0.5级合作模式取得示范性成功,该模式单车配套产品多,配套金额高,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好的QSTP产品及服务,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公司坚持“快速响应,全力配合”的合作理念,获得战略客户的高度认可,后续业务增长空间巨大。公司波兰工厂已经投产,墨西哥工厂也加快规划建设进度,以确保满足战略客户的订单需求,深化战略伙伴关系。
公司Tier0.5级合作模式持续推进。在国内市场,公司与华为-赛力斯601127)、理想、奇瑞、长城、小米、比亚迪002594)、吉利等车企的合作进展迅速,单车配套金额不断提升。在国际市场,公司与美国的创新车企A客户以及FORD、GM、STELLANTIS等传统车企均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展开全面合作。
随着产品平台化战略的不断推进,以及新型营销模式市场接受度的不断提升,公司本年度新接订单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为公司未来高速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公司IBS项目、EPS项目、空气悬架项目、热管理项目、智能座舱项目分别获得一汽、吉利、华为-赛力斯、理想、比亚迪、小米、上汽、东风等客户的订单,为公司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增加资源配置,以保持研发领先优势,本年度研发费用达到9.86亿元。通过持续研发投入,公司空气悬架系统、智能座舱执行器、IBS、EPS等项目相继量产,且产品线仍在不断增加。
机器人是当今社会最具发展潜力新兴产业之一,可广阔应用于智能制造、医疗、服务等各种场景,实现对劳动力的解放从而提升人类生活质量。根据机构预测,未来全球约数亿人的岗位将被机器人替代,全球机器人行业容量可达百万亿元级别,市场空间巨大,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之一。在AI等前沿科技快速发展及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机器人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
公司研发智能刹车系统IBS项目多年,在机械、减速机构、电机、电控、软件等领域形成了深厚的技术积淀,并且横向拓展至热管理系统、智能转向系统、空气悬架系统、智能座舱执行器以及机器人电驱执行器等业务。机器人执行器是机器人的核心部件,主要包括直线执行器和旋转执行器两类,为模拟人类各种运动的协调性与多自由度灵活性,需要同时满足轻量化、小型化及低功耗的技术指标,机器人执行器需要突破很多工程设计极限,实现各类电机、减速机构、传感器、编码器、驱动器、的优化集成及通讯,因此结构复杂、技术非常密集。
公司在机器人执行器业务的核心优势包括:1、具备永磁伺服电机、无框电机等各类电机的自研能力;2、具备整合电机、减速机构、的经验;3、具备精密机械加工能力;4、具备各类研发资源及测试资源的协同能力。综上,公司在该领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为公司获得较大市场份额提供保障。
公司研发的机器人电驱执行器和旋转执行器,已经多次向客户送样,获得客户认可及好评,项目进展迅速。
为模拟人类运动,每台机器人需要数十个运动执行器,单机价值约数万元人民币,市场空间巨大。为抓住机器人业务的发展机遇,经公司战略分析及决策,决定拆分设立电驱事业部,建立独立管理架构,配置优秀专业团队,同时整合各项优势资源,从而为该项业务的快速发展创造充分条件。
公司设立电驱事业部,是公司战略动态调整和贯彻的体现,通过整合优势资源,配置优秀专业团队,实现业务聚焦,为该项业务的发展提供战略保障。
公司在发展智能电动汽车八大产品线的同时,抓住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聚焦并不断拓展机器人产业链关键产品和核心技术,实现智能汽车部件业务与机器人部件业务的协同发展,为公司保持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公司新接订单情况,结合对未来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预判,公司继续实施产能布局。杭州湾六期、七期及重庆工厂、湖州工厂、安徽寿县工厂约1100亩工厂陆续建成投产。杭州湾八期、九期及西安工厂、墨西哥工厂也加快规划实施。
上述工厂投建短期带来一定的成本压力,但是,当前正处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期,虽然车企具备了一定产能,但零部件供应链没有及时跟进。因此,公司的产能扩张是经过严谨分析和科学决策的,具备较强的前瞻性。
报告期内,针对原材料波动,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公司通过规模化采购、技术革新、严格执行预算管理等措施控制成本。
由于公司每年新建工厂较多,在生产爬坡及试产过程中,管理费、制造费等各项费用较高,单个工厂平均约数千万元,在项目初步达产并达到盈亏平衡后,即可对公司利润产生较大贡献。
由于公司在研项目较多,又引入了大量技术人才,因此研发费用提升较快。另由于公司产能扩张需求,资本性开支大幅提升,折旧摊销比例有所上升。未来随着产品量产和销售增长,将摊薄研发成本及资本开支等各项成本,毛利率水平有持续提升空间。
公司推进数字化工厂建设,实施MES管理系统,实现质量控制、产品追溯、精益生产、设备管理等各方面的有效管理,促进公司数据与客户数据的互联互通,打造工业4.0智慧工厂。
公司新建工厂均采用虚拟仿真DFM技术对质量、追溯、自动化、视觉检测、能源利用、碳排放等进行全面模拟,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成本达到最佳水平,并大幅缩短量产时间。
公司践行企业ESG责任,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生产,履行企业节能降耗、低碳环保的社会责任,为“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力量。2023年全年实现光伏装机容量127.55兆瓦,年发电量达
13,039.44万度,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0,003.18吨。后续将进一步扩大分布式光伏电站及储能电站的实施范围,并通过各种举措持续降低碳排放,逐步实现零碳工厂的目标。
公司再融资项目于2024年1月完成,募集资金约34.98亿元。发行后可以进一步提升公司的资金实力,以抓住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保障各项目的快速发展。随着公司销售及利润的大幅增长,经营现金流净额将逐步覆盖和超过资本性支出,后续外部融资将减少。
2023年,全球乘用车销售约5941.4万台,同比上升9.5%;中国市场销售约2599.5万台,同比增长10.4%。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售约1270.9万台,同比增长31.4%,占全球总销量的21.4%;其中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售约896.7万台,同比增长37.0%,占国内总销量的34.5%。
公司主营业务为汽车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主要产品包括汽车NVH减震系统、内外饰系统、轻量化车身、智能座舱部件、热管理系统、底盘系统、空气悬架系统、智能驾驶系统共八大业务板块,主要客户包括国际国内智能电动车企和传统OEM车企等。公司奉行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坚持研发与创新,推进全球布局,提升综合竞争力,成为让整车厂更加信任的合作伙伴。
当前世界各项前沿科技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工智能AI的快速发展,智能驾驶与机器人是AI改变人类生活的重要领域,具备广阔的市场空间。公司所处的新能源汽车及智能驾驶赛道,具备数万亿级的市场容量,市场发展空间巨大,业务生命周期很长,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且原有竞争格局需要重塑,为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公司新增电驱执行器等机器人相关业务,该行业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手机、汽车之后的颠覆性行业,市场空间非常巨大。
公司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前瞻布局智能电动汽车赛道,持续扩大产品线,形成平台型企业。目前已经拥有8大系列产品,即汽车NVH减震系统、内外饰系统、车身轻量化、智能座舱部件、热管理系统、底盘系统、空气悬架系统、智能驾驶系统,单车配套金额约3万元,且公司产品线仍具备扩展空间。
公司产品线覆盖面广,可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系统级、模块化的产品与服务,在世界汽车零部件领域,比较稀缺很难找到标杆。在产业变革及商业模式创新的时代,通过与客户分工协作可以更好地提升客户满意度,也为企业做大做强奠定坚实的基础。
公司拥有悬架系统、空气悬架、线控刹车、线控转向等丰富产品线及底盘调校能力,具备整合线控底盘及滑板底盘的各项必备要素。线控底盘是实现高阶自动驾驶的必要条件,而滑板底盘可以创新造车模式,加快造车速度并降低造车成本。公司具备为客户提供深化服务的能力,以应对整车E/E控制架构及分域控制的技术发展趋势及可能出现的创新型造车模式。
公司各产品线、NVH减震系统,包括动力总成支承、驱动电机减震器、筒减支承、扭转减震器、副车架支承、液压衬套等;2、内外饰系统,包括汽车门板、顶棚、主地毯、衣帽架、隔音隔热件、行李箱隔音件等隔声降噪产品,以及密封条、装饰条等外饰类产品;3、轻量化车身,包括一体化成型车身前后底板、车身结构件、车门结构件、电池PACK结构件等;4、智能座舱部件,包括转屏、电动尾门、电动移门、座椅舒适系统等;5、热管理系统,包括集成式热泵总成、多通阀、电子水泵、电子膨胀阀等;6、底盘系统,包括前/后钢/铝副车架、控制臂、拉杆、转向节等;7、空气悬架系统,包括集成式供气单元、空气弹簧、高度传感器等;8、智能驾驶系统,包括线控转向、线、机器人电驱执行器,包括旋转执行器和直线、客户群及业务模式优势。
公司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己任,在合作过程中获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拓普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客户粘性不断增强。在智能电动时代,依托公司QSTP所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公司与国际、国内创新车企及主要传统整车厂建立稳定合作关系。
公司推行Tier0.5级的合作模式,与客户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这种创新型供应链合作模式,可以为车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符合当前汽车行业的发展需要,也具备较高的竞争门槛。公司为各战略客户提供“快速响应,超级配合”的服务,获得客户认可及好评,为实现数百万辆级的配套合作,奠定基础。
提升研发与创新能力是通向世界级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必由之路,公司始终坚持研发与创新,在二十年前即在行业内率先确立正向研发的发展战略。经过多年的技术积淀,现已具备各产品线的系统级同步正向研发能力,具备机械、电控、软件的一体化研发整合能力,并且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发明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公司启动基础研究,以便继续保持研发的领先优势。公司在体系建设、人才引进、实验能力等方面持续投入,每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保持在平均约5%,研发竞争力持续提升,具备产品线继续拓展的能力,为实现“科技拓普”奠定基础。
公司在北美、欧洲、上海、深圳、宁波等地设立研发中心,可以更好服务全球客户,广泛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已经建立了一支包括两百多名硕士、博士组成的3600多人科研团队。
公司设立全球领先的实验中心,具备材料级、产品级、系统级和整车级的试验及验证能力,通过CNAS的ISO/IEC17025体系认证,有较多汽车厂的整车级实验已交由公司负责完成。
依托公司的正向研发能力,公司一方面可以继续扩展产品线,提升单车配套价值,另外,也为给客户提供T0.5级服务提供了保障。
围绕国内主要汽车产业集群,公司已在宁波、重庆、武汉等地建立制造基地。为更好服务国际客户,公司在美国、加拿大、巴西、马来西亚等国家分别设立制造工厂或仓储中心,波兰工厂已经开始批量生产,墨西哥产业园与美国的工厂也在有序推进。通过上述工厂布局,可为客户提供更加快捷高效的服务,也为深入拓展全球平台业务提供保障。
当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出现快速提升的行业特征,但面向新能源的产业链产能明显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