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82285689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 大型立式斜流泵大型立式斜流泵

杏彩官方登陆:寻回梦中红树 共享湿地家园——广州市南沙区红树林修

时间:2024-12-23 06:05:17

来源:杏彩官方登陆平台 作者:杏彩官方登陆网站

  南沙滨海湿地位于广州市最南端,是南沙面积最大的湿地,被誉为“广州之肾”。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重要“中转站”,每年近十万只候鸟到南沙湿地停歇及越冬。3000年前,珠江口曾经是一片古海滩,海水连天,沙洲错落,成片的红树林在此区域防浪固滩,为众多生灵提供生命家园。

  然而,过去的一个世纪,全球67%的红树林遭遇了不可逆的破坏,广东省沿海红树林也锐减为其原始面积的37%。值得庆幸的是,21世纪开始人们逐渐意识到红树林独特的生态价值,1998-2007年间,广州市南沙区在万顷沙片区的十九涌,陆续种植恢复了227公顷红树林,占广州市红树林修复面积的70%。

  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全面布局下,南沙湿地所在的南沙万顷沙片区,已从昔日的“广州南极”成为了湾区的几何中心;随着深中通道的连通,南沙湿地从“幕后”被推向“台前”,承担起为区域发展注入新活力的历史使命。

  随着河涌的持续淤积与城市能级的提升,原本沿海种植的滩涂湿地也变为了城市中心的绿洲,海陆物质循环不畅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4、现状的游线布局未考虑对敏感生境的缓冲,且出现多条断头路,未充分满足南沙湿地景区的游憩需求。

  基于对场地生态资源与区域发展机遇的充分认识,项目组以“寻回梦中红树家园”为目标,以红树林及水鸟栖息地修复与营造为核心,采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面提升南沙滨海湿地红树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构建具有独特优势的南沙滨海湿地红树林生态系统。

  本次规划总面积622公顷,其中红树林修复面积178公顷,营造面积60公顷;除总体规划外,还对82公顷红树林博览园进行了景观重点提升设计。

  针对南沙红树林湿地面临的问题,规划从改善水网体系、丰富红树植物群落、营造候鸟适宜生境、降低人为活动干扰等四个方面入手,增强湿地与海洋之间的联系,保障候鸟的栖息越冬,提供居民亲近自然的场所,为城市中的红树林湿地修复提供重要示范。

  根据功能需求优化水网结构,划定开阔水域、芦苇沼泽、碟形湖泊、景观水体等分区,将原有部分零散的方格网式地块整合为天然潮滩形态,塑造健康的生态基底。以周边验潮站监测数据为基础,增设水泵与智慧水闸,精准调控水流,建立符合红树林生长规律的水位调控机制。

  拓宽红树林生长的潮间带区域,塑造适宜不同种类红树生长的微地形,完善红树林种植序列。低潮带种植桐花树,中潮带种植木榄,带种植银叶树等,形成复层林带。将外来入侵物种(如无瓣海桑等)按6m*8m块状单元或2m*4m带状单元疏化间伐,逐渐替换为本地优势种。

  营造潮沟滩涂、碟形湖泊、芦苇沼泽等生境,在红树林根系发达的潮间带区域,构筑缓坡,控制水深,满足黑脸琵鹭、反嘴鹬、赤颈鸭等不同种类的水鸟需求。从水鸟食源出发,基于中度干扰假说适当放流弹涂鱼、招潮蟹等底栖生物,完善食物链系统。

  分散机动车停车场在湿地公园边缘,内部采用电瓶车加步行等方式,形成游览环线。在切割场地的深中通道两侧、鸟类核心生境周边,构建植物缓冲带,降低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冲击。

  针对红树林博览园重点提升片区,注重延展景观层次与特色,牢牢抓住红树林本身的奇异根系、泌盐叶片、胎生果实以及周边所孕育的生物的特征,以塑造自然生命之美为设计手法,对园区景观提升做出了创意化的重新表达。打造红树展示、寻根探秘、花叶科普、溯种体验、共生家园五大主题片区,以满足红树林艺术博览园科教博览、艺术展示、自然体验等功能需求,塑造多元复合的功能空间。通过巧妙的竖向设计与栈道排布构建观景界面,让人们可立体的观赏不同红树植物的根、叶、花、果,充分展示红树林自身的特色风姿。

  南沙湿地的升级提质是湾区发展的缩影,“促保护”与“谋发展”也成为南沙湿地生态修复最为核心的两个主旋律。

  通过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我们希望在红树林湿地滩涂上打造一副生机勃勃的画卷——观景平台上,青年、老人、儿童在眺望;红树茂密的根系间,跳跃的弹涂鱼,舞动的招潮蟹与树冠上的优雅白鹭,构成一幅红树与生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这也是我们对大湾区美好明天的期待与祝福。

  特别感谢:本次工作得到袁昕院长的大力支持,以及霍晓卫副院长、解扬主任的悉心指导。同时感谢李宏倩、廖畅、付一滴、周莹在项目编制及报奖期间给予的帮助。